近日,发表在《细胞干细胞》(Cell Stem Cell)杂志上的一项研究中,Gladstone研究所的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有效提高CRISPR技术效率的方法。通过与斯坦福大学的同事进行合作,研究人员鉴定出两种能够显著提高插入细胞DNA中的新遗传信息的小分子化合物。此外,他们还发现了两种抑制DNA插入、但增强DNA删除的化合物。 研究人员表示,在不同的细胞类型中,这些被鉴定出的小分子化合物功能强、毒性小。小分子化合物的使用为改善精准的基因组工程应用提供了简单有效的策略,并有助于研究哺乳动物细胞中DNA修复的机制。 文章的第一作者,Gladstone研究所的Chen Yu说:\"CRISPR作为最牛的基因组编辑工具,优势是非常精确,缺点是效率很低。我们的研究通过引入一些小分子在保证CRISPR精确度的前提下,提高了CRISPR的效率。” CRISPR技术的工作原理简单来讲是:将一个蛋白导入到细胞中,在一个特定的位置切割基因组......阅读全文 新型溶瘤病毒M1产业化关键技术获突破

广东中山大学颜光美团队继去年鉴定出甲病毒M1可作为一个全新的抗肿瘤溶瘤病毒后,今年进一步研究发现,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能增加溶瘤病毒M1的复制产量十倍以上。这一重要研究结果近日发表在美国出版的基因与细胞治疗学领域知名期刊《分子治疗》上。这将成为M1迈向产业化的关键一步,还将有效扩大M1的抗肿瘤范围。

小分子药物与miRNA关联图首次构建

哈尔滨医科大学科研人员基于基因芯片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首次构建了人类癌症中小分子化合物与miRNA(微小核糖核酸)的关联图。近日,相关成果《基于转录反应识别人类癌症中小分子和miRNA关联》由Nature子刊《科学报道》在线发表。 miRNA是一种单链的非编码RNA,参与多种与人类癌

一种坚守:Bcl-2抑制剂开发沉浮30年

对于细胞凋亡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50年前,但直到1984年,细胞凋亡途径中的一种重要蛋白Bcl-2蛋白家族被发现,这个领域才迎来研发热情的真正爆发。如今,每年有关细胞凋亡或程序性死亡的文章和相关出版物有20,000份,而Bcl-2蛋白家族是其中最重要和经久不衰的靶点之一。 Bcl-2蛋白家族在肿

研究发现靶向TRADD可以同时恢复细胞稳态并抑制细胞凋亡

神经退行性疾病是影响人类身体健康的重大疾病,但目前还没有有效的干预措施。神经退行性疾病(ND),比如阿尔兹海默症(AD)和渐冻症(ALS),有几个重要的病理特征:一是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二是神经系统内的细胞死亡;三是细胞内稳态的失调造成的病理蛋白的聚集,比如AD中的Aβ淀粉样蛋白,Tau蛋

\"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项目成果一览

12月6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基金委)审议批准同意\"基于化学小分子探针的信号转导过程研究”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该计划)结束。该计划是基金委在\"十一五”期间启动的第一批重大研究计划,也是基金委启动的化学生物学领域的第一个重大研究计划。自2007年2月启动以来,共资助项目160项,其

糖基转移酶的小分子抑制剂编辑氮连接连接糖基化位点

蛋白质的N连接的糖基化是一种重要的蛋白翻译后修饰,对蛋白质的折叠、稳定性和生理功能均起着重要的作用。N连接糖基化修饰主要是通过糖基转移酶(OST)将寡糖逐渐转移到蛋白质中的NXT/S (X≠P) 序列上的天冬酰胺上。OST含有两个独立编码的催化亚基,分别为SST3A和STT3B。SST3A负责大

2014年3月19~20日,由太平洋国际展览(北京)有限公司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北京国际食品安全技术论坛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隆重召开,来自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国内外专家、知名学者参加了此次盛会。除了大会报告之外,本次食品安全技术论坛还进行了12个专题研讨会,分 Cell:这个小分子或攻克RAS无成药性难题!

RAS基因是一个\"臭名昭著”的致癌基因,在超过30%的肿瘤中,这个基因都会产生突变。但自从1982年发现它以来,三十多年过去了,一直没有药物能够成功攻克这个难题。RAS也成为了所谓\"无成药性”(Undruggable)靶点。 这一情况有望在近期得到解决。在上周发表在著名科学期刊《Cell》上的

复旦大学JBC解析p53信号调控子

来自复旦大学、东南大学的研究人员在新研究中揭示了Polycomb group(PcG)蛋白PHF1的一个新功能,证实其参与调控了p53介导的细胞生长阻滞和凋亡,相关论文发表在1月4日的《生物化学杂志》(JBC)上。 领导这一研究的是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余龙(Long Yu)教授,

SpCas9,首个抗CRISPR小分子抑制剂

自2012年\"魔剪”技术出道以来,该技术一直备受争议。一些专家指出,基因编辑在很多层面上难以实现控制。近年来,科学家一直致力于开发\"抗CRISPR”系统,来干扰细胞中的Cas核酸酶功能,以此来给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带上一定程度的\"镣铐”,规范该技术的使用操作。 如今,在美国Broad研究所

自动加氟的大肠杆菌助理药物开发

氟(fluorine)是一种非常活泼的元素,很多含氟的化合物都是有毒的,所以这种元素基本上也是与生物学绝缘的。但是开发新药的化学家们却非常喜欢它。2012年全世界最畅销的10款药物中有3种都含有氟,这3种药物的总销售额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通过添加氟,化学家们能够对药物的特性进行微调,帮助这些

一种新药为治疗亨廷顿舞蹈病带来希望

日前,欧洲药品管理局批准罗氏制药的亨廷顿舞蹈病药物RG6042进入优先药物(PRIME)计划。也许,这个\"迟来”的消息对Michelle Dardengo而言依然是个好消息。 自从1986年52岁的父亲Richard Varney游泳受伤后,Michelle Dardengo的生活就开始被笼罩

小分子化合物将成人星形胶质细胞转变为神经细胞

2月16日,《干细胞报道》(Stem Cell Reports)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裴钢研究组的研究论文Direct Generation of Human Neuronal Cells from Adult Astrocytes by Small M

陈扬超:以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为靶的抗癌药物研发

在生物谷举办的2014肿瘤转化医学研讨会上,来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的陈扬超教授分享了以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为靶的抗癌药物研发。 陈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基因调控与药物研发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癌症生物学,非

陈扬超:以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为靶的抗癌药物研发

在生物谷举办的2014肿瘤转化医学研讨会上,来着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的陈扬超教授分享了以微核糖核酸(microRNA)为靶的抗癌药物研发。 陈教授现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研究院基因调控与药物研发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医学院博士生导师,助理教授。研究兴趣包括癌症生物学,非

Nature子刊:基因编辑揭开细菌基因组秘密

由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化学和生物分子工程系的赵惠民教授(音译,Huimin Zhao)带领的一个研究团队指出,他们利用一种创新的DNA工程技术,发现了隐藏在细菌基因组中的潜在的、有价值的功能。这项研究成果发表在12月5日的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 每种

CRISPR:基因编辑刚初出茅庐

每当有新的CIRSPR-Cas9相关文章发表时,Addgene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会迫不及待地研读。Addgene是家非盈利公司,研究者们把自己使用的分子工具存放在这里,以供其他科学家们尽快使用这一技术。Addgene公司执行董事Joanne Kamens 指出,一篇大热的论文一发表,几分钟内他们就

Nature:CRISPR浪潮席卷学界

每当有新的CIRSPR-Cas9相关文章发表时,Addgene公司的工作人员就会迫不及待地研读。Addgene是家非盈利公司,研究者们把自己使用的分子工具存放在这里,以供其他科学家们尽快使用这一技术。Addgene公司执行董事Joanne Kamens 指出,一篇大热的论文一发表,几分钟内他们就

Nature构建蛋白质分子\"搜索网”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利用计算机设计并建造出了能够识别和结合小分子的蛋白质分子\"搜索网”。 用计算机设计出能够识别生物学小分子并能与之相互作用的蛋白质现在成为了现实。科学家们成功地构建出了一种蛋白质分子,其编程后可以结合三种不同的类固醇。这一成果有可能更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其他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

1、背景和原理1999年,美国哈佛大学Weissleder等人提出了分子影像学(molecular imaging)的概念——应用影像学方法,对活体状态下的生物过程进行细胞和分子水平的定性和定量研究。传统成像大多依赖于肉眼可见的身体、生理和代谢过程在疾病状态下的变化,而不是了解疾病的特异性分子事件。

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改变基因组的空间结构

研究人员发现,利用小分子化合物可以改变基因组的空间结构,这些小分子化合物被认为是很有前途的抗癌药物。这项工作为开发一类可以改变三维基因组的新的抗癌表观遗传药物开辟了新方向,研究结果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上。图片来源:Nature Communications

全自动膜片钳技术及其在药物筛选中的应用

一:全自动膜片钳技术介绍:膜片钳技术被称为研究离子通道的\"金标准”。是研究离子通道的最重要的技术。目前膜片钳技术已从常规膜片钳技术(Conventional patch clamp technique)发展到全自动膜片钳技术(Automated patch clamp technique)。传统

自然通讯:有可能减缓癌症扩散的新发现

最近,通过对一个\"小分子”库(50,000多个小分子)进行搜索,研究人员已经确定了一种候选分子可抑制癌细胞在全身的扩散。相关研究结果发表在2014年11月12日的《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这种分子可靶定一种以前被认为\"无成药性的(undruggable)”(

iPS革命性突破: 北大邓宏魁开辟出体细胞重编程的全新途径

7月18日,国际学术权威杂志Science杂志刊登了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邓宏魁教授和赵扬博士带领的研究团队在生命科学领域的一项革命性的研究成果 ——用小分子化合物诱导体细胞重编程为多潜能干细胞。该成果开辟了一条全新的实现体细胞重编程的途径,给未来应用再生医学治疗重大疾病带来了新的可能。这

刘昌孝:认识SARS-CoV-2,抗病新药研发策略该从\"何”说起

过去100年发生的多起事件让世人密切关注未来发生传染病大流行的风险。2018年是1918年流感流行的100周年,估计有数千万人死于100年前那次流感。现在拥有比一个世纪前更好的干预措施,季节性流感疫苗,但不一定完全有效预防。每年需要接种或选择接种的人所占比例较小。世界上还有抗生素可以帮助治疗细菌

海洋所一种溴酚类化合物制备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范晓研究员等人完成的\"一种溴酚类化合物及其制备和应用”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专利号:ZL 200410087506.7 )本发明涉及溴酚类化合物,具体地说是一种新的溴酚类化合物、分离方法及其应用;该化合物的结构式如图,该化合物可作为PTP1B抑制剂,可用于治疗各种糖尿

分析测试百科网讯 2015年10月17日,第二届全国质谱分析学术报告会(质谱大会)在浙江大学紫荆港校区体育馆盛大开幕,本次大会由中国化学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中国化学会质谱分析专业委员会、浙江大学化学系承办。浙江大学副校长罗建红教授、南京大学陈洪渊院士、中 一文读懂临床肿瘤治疗的精准用药与基因检测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数据,全世界约有60%的人死于癌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这4大类疾病,而癌症则是最主要的死因之一。2008年全球死于癌症的患者达760万人,占全球死亡人数的13%,我国卫生部第三次全国死因调查结果也显示,癌症已成为我国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大死亡原

微流控系统中毛细管电泳(CE)分离技术

前言微流控芯片是以微管道为网络连接微泵、微阀、微储液器、微电极、微检测元件等既有光、电和流体输送功能的元件,最大限度地把采样、稀释、加试剂、反应、分离、检测等分析功能集成在芯片上的微全分析系统。微流控芯片(Microfluidic Analysis)是微分析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与生物芯片(Bi

【干货】抗体偶联药物(ADC)浅析

抗体偶联药物( antibody-drug conjugate,ADC) 是将单克隆抗体药物的高特异性和小分子细胞毒药物的高活性相结合,用以提高肿瘤药物的靶向性、减少毒副作用。和传统的完全或部分人源化抗体或抗体片段相比,ADC因为能在肿瘤组织内释放高活性的细胞毒素从而理论上疗效更高。和融合蛋白相